一、士族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表现中祥配资
在前面的讨论中,我们提到了东晋士族的精神依托是庄子意境,士族们倾心于山水,且在文学艺术方面大放异彩。此外,也分析了士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几种行事风范。然而,士人终究是士人,他们的潇洒风度是否能够展现在治国理政上呢?
历史对于士族执政的评价大多是负面的,这种评价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:
1. 高傲与无能。
2. 缺乏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,对百姓冷酷剥削。
3. 在北伐问题上的态度和行动,表面文章多,真情少。
总结而言,东晋士族在文学艺术和行为艺术上展现的洒脱精神,往往难以在治国平天下上体现出来。公元339年,王导、庾亮相继辞世,东晋迎来了一代新的士族精英,在政坛中逐渐崭露头角。这一时期,士族们的集体表演可谓是东晋士人精神的集中体现。然而,除桓温外,大部分人物表现堪忧。
展开剩余80%最初的代表人物如褚裒,本应趁大好形势扭转乾坤,却在战场上失败,羞愧自杀;殷浩北伐时,两战皆败;谢尙则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责任人。此外,荀羡、诸葛攸、谢万等人,甚至在桓温的二次北伐成功之后也未能巩固其成果。
刘惔与王濛中祥配资,这两位东晋名士号称顶级人物,除了在背后冷嘲热讽外,几乎未见实质行动。可以通过谢万和王徽之这两位人物的事例,具体分析士族的骄纵与无能。
(1)谢万的日常与战场作为
谢万是谢安的弟弟,一位士族名士,常常以老庄的哲学为话题,似乎对世事不问不动,展现出一种超然的风范。然而,这种风度却在实际政治和军事中显得十分失败。在一次欢送支道林的聚会上,他与蔡系因座位问题发生冲突,蔡系推他下座,而他居然不怒不恼,事后也未追究。这种冷静的态度,展现出他不拘小节的一面。
不过,谢万的日常生活并非如他所描述的那般高风亮节。他坐肩舆,外出时手摇扇子,四处评点人物,甚至连自己的岳父王述都毫不留情。当王述升任扬州刺史时,谢万毫不客气地讽刺道:“人家都说你是呆子,你真是个呆子。”王述只能自我辩解,称自己“大器晚成”。
在谢万的著作《八贤论》中,他主张隐居比出仕更高尚,但最终,谢家的长辈谢尙和谢奕相继去世,谢万不得不担任豫州刺史。到任后,他依旧保持高傲作风,谢安曾劝他多与将士接触,但谢万只召集将士开会,随便扫了一下手,说:“你们都是劲卒。”这句话让将士们心生不满。
在战场上,谢万的表现更为糟糕。朝廷命令他从中路协助洛阳的防守,然而,由于北路主将荀羡生病撤兵,他误以为北方敌军强大,于是选择不战而退,导致军队溃败。将士们一度想杀他,但最后还是因为谢安的面子放他一马。回朝后,他被废除为庶民。
谢万的问题所在,首先在于他的《八贤论》对高人的理解过于偏颇。孙绰指出,真正的高人应当是心隐,而非躲避世事。王羲之曾对他说,真正的成功需要与士兵同甘共苦,身为领导者要与下属共事,而非居高临下。谢万显然未能理解这一点,他的性情过于自我中心,把任性与权力相混淆,最终导致政绩的空白。
(2)王徽之的放浪与职场表现
王徽之因“雪夜访戴”而名扬千古,然而,他的洒脱风度在职场和社交中的表现却令人失望。王徽之个性直率,时常肆意评论他人。在一次与支道林见面时,看到支道林神色有些高傲,他直言道:“如果他嘴上的胡须和头上的头发都长出来,岂不是更显高傲?”这种言辞让支道林感到尴尬。在与舅舅郗愔的聚会中,王徽之不时走动,评论不断,令在场的人感到非常不适。
当前秦贵族苻宏叛逃至东晋,谢安设宴招待他,王徽之上前盯着苻宏看了许久,冷淡地说道:“这人也没什么特别之处。”这一番话使苻宏深感羞愧,难以应对。但谢安却看不上王徽之,认为他话多且浮躁。
在处理政务上,王徽之更是缺乏责任感。他曾被桓温聘为参军,然而他总是披头散发,不关心政事。一次,桓冲问他负责哪个部门时,王徽之答道:“大概是军马。”对于“马匹死了多少”这一问题,他干脆回答:“不知道。”他的态度显得极为轻佻,令人难以信服。
王徽之对政务的态度在当时东晋官场上十分普遍。刘惔和王濛,身为会稽王司马昱的亲信,也同样不愿意参与政务,常以“居官无官官之事,处事无事事之心”来嘲讽那些默默奉献的实干家。
士族的压迫与百姓困境
东晋时期,士族对百姓的压迫尤为严重。大量北方流民逃入南方,成为士族田园中的“奴隶”,许多人为了逃避沉重的赋税劳役,甘心为士族提供劳力。在东晋的上层士族与普通百姓之间,存在着明显的阶层对立。士族不仅漠视百姓的疾苦,反而在政治上压迫他们。
例如,王廙作为王敦的从弟,曾任荆州刺史,但他却以排挤陶侃的部下为乐,甚至残暴地屠杀百姓,引起了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。而殷浩的父亲殷羡,虽然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,但他在地方的治理却腐败无能,最终引发了更大的社会不安。
这种对百姓的压迫和对政务的忽视,直接导致了东晋政权内部的腐化和百姓生活的贫困。士族们只顾个人利益,导致北伐长期失败,甚至在面对胡人威胁时,东晋朝野依旧未能形成有效的统一战线。
总结
东晋士族在文学艺术和行为上的洒脱精神虽然广为称道中祥配资,但他们在治国平天下方面的表现,尤其是对百姓的冷漠与对政务的敷衍,最终导致了士族政治的不力和国家的衰败。
发布于:天津市天天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